易门:变“沉睡”水资源为“源头活水”
仲夏时节,易门县龙泉街道曾所社区的山涧中,大、小龙潭的清泉顺着崭新管道奔涌而下,水流穿过下江口村新建的泵站,一路注入珍茗哀牢山(玉溪)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池中,为这家饮用水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曾所社区沉睡多年的龙潭水,如今化作乡村振兴的“黄金血脉”。这民生福祉背后,是县纪检监察机关精准监督、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易门县纪委监委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监督内容,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充分发挥片区协作和“室组地”联动优势,紧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闲置资源盘活利用、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采取“嵌入式”监督方式把监督力量延伸到一线,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千方百计帮助协调解决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曾所社区下江口村的大、小龙潭自古水源丰沛,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开发,长期以来除少量用于生活和农业生产外,大部分清泉未经利用便流入扒河,造成资源浪费。与此同时,随着县城发展和气候干旱影响,作为县城主要水源的岔河水库供水压力日益加大,企业和居民的用水矛盾逐渐凸显。
了解相关情况后,县纪委监委立即行动,将该问题及时反馈给龙泉街道办事处,并由龙泉街道纪工委跟进监督。在监督推动下,龙泉街道及时组织相关站所到下江口村查看大、小龙潭出水情况并与周边村民面对面交流,共同商讨水资源盘活利用事宜。今年4月,曾所社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珍茗哀牢山公司共同启动大、小龙潭水资源综合开发项目,通过新建泵站、铺设引水管道等系统工程,有效满足了村民、周边企业的用水需求。
“我们对下江口村大、小龙潭水资源盘活利用开展全链条监督,督促曾所社区向上争取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00万元,实施了曾所社区下江口大、小龙潭给水项目。项目于今年4月份建成通水,计划年供水量67.5万立方,不仅满足了村民、水厂的供水需求,还减轻了岔河水库的供水压力,同时也为曾所社区的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龙泉街道纪工委负责人介绍。
为守护这条“黄金水脉”,龙泉街道纪工委监督推动探索由村办公司按照“成本+合理利润”原则收取水费,建立稳定收入渠道,通过明晰产权、放开搞活经营权,推动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以水养水”的新机制不仅保障了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更让水资源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
如今,清泉汩汩流淌,曾所社区的水资源开发项目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随着龙潭水流进厂房,曾所社区的水资源价值被重新定义——每一滴水流过管道,都成为壮大集体经济的源泉;每一桶水完成灌装,都在讲述生态价值转化的故事。泵站的轰鸣声在山谷间回响,如同乡村走向振兴的铿锵足音。
下一步,易门县纪委监委将坚持问题导向,对水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后续管理及水费收取管理等事项开展全方位的监督,确保资金管理规范透明、使用合规有据,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护航村集体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