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微信变“危信”
7月3日至7日,云南省纪委监委制作的《密Ⅱ》5 集保密宣传教育片在“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热播。其中,第三集《绵里针》讲述了工作人员小辰心存侥幸用微信传输涉密文件,被伪装成“乐于助人”的保洁阿姨“算计”,导致泄密事件发生的故事,充分揭示了“窥探者”无处不在、“泄密毁于一疏”的道理,给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注入了“清醒剂”。
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办公的便捷性让工作沟通更加高效,成为日常办公得力助手。但微信本身不具备处理涉密文件的加密保护功能,若不加以严格规范,极易因操作失误、技术漏洞或保密意识谈薄导致泄密。因此,微信是一把“双刃剑”,你以为“一秒即达”“高效传输”,实则是国家机密在深渊边缘裸奔、在刀尖上跳舞,便利的背后暗藏着国家安全危机,一不小心可能成为泄密的“突破口”和“高发地”,一些党员干部也因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为何微信泄密事件频频高发,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保密意识淡薄、工作作风不严。纵观近年来曝光的微信泄密典型案例,有的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不严格,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涉密信息;有的以公务紧急为由,拍照涉密文件转发微信群;有的为汇报工作,拍照涉密文件微信转发领导;有的图方便,利用微信图文识别小程序识别涉密文件;有的误判安全性,认为“点对点发送”或“工作群仅内部可见”无风险……从这些案例看,效率优先心态成首要诱因,领导意志凌驾制度加剧失控,技术认知鸿沟埋下隐患,导致国家秘密置于危险之地,让微信变“危信”,让国家安全“失血”,必须引起重视和警醒。
如何防范微信泄密?首先,心牢如铁,织牢思想“意识网”。牢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的古训,树立“真正的保密防线永远筑在思想深处”的意识,谨防松懈麻痹思想,不留安全破口,做到谨言慎行,构筑坚不可摧的思想防线。其次,口紧如闸,织密廉洁“安全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对镜自省,自觉锤炼党性,保持清正廉洁,面对各种诱惑时时时谨记保密之重,刻刻警惕泄密之危,处处拧紧保密之阀,不被浮云遮望眼,不让人情牵着走,做到密不透风、万无一失。最后,手严如锁,织好技术“防护网”。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并重,重视信息安全,严格落实保密规定,掌握保密技术和防范措施,堵塞技术漏洞,共同构筑起坚实的信息安全网。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保密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特殊重要工作,保密纪律是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的“钢规铁纪”。党员干部必须把保密纪律牢记于心、外化于行,居安思危、慎之又慎,不给“窥探者”任何可乘之机,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李瑞萍)